研究說死很死,說一是一,一不會變成二。1.1也不等於1.21.0。科學家也極盡所能地把能定義的地方都定義好了,凡舉阿鼠的行為,怎樣是打架,怎樣是抓癢,怎樣是討好等等,甚至有教科書列舉出來,幫助後進人員有個依循的準則。然而,事情並不因此簡單。

 

「每人一支號,各吹各的調」。每個人從小到大從各處搜刮來的知識與經驗與其交互作用都不同,於是每個人的理解能力與解讀能力也就完全不同。因此,每個人對於這些死板板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解釋。於是,每一屆新進的學生都會拿著實驗室學長姐過去發表的文章,指著上頭的定義問,這是不是怎樣怎樣(講述自己的理解),學長姐從有無比的耐心到無盡的無奈去解釋這過去前輩寫的定義外加自己的經驗,還是無法幫助學弟妹解決問題。爾後,學弟妹的下一步便是,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經驗,幫助自己設法「模擬」出這些定義的施行,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生存方式,等累積夠了,自然就可以把實驗數據分析出來。接著,他/她會發現新進的學生開始走著自己過去走的路,也就會明白過去學長姐與自己之間的鴻溝的實際存在性。

 

世代交替,同樣的疑問生生不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消失在雲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