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ird man是奧森威爾斯主演的電影,1949年的黑白偵探類型電影。裡頭以光影營造絕佳氣氛是一大看頭。本文借用此電影名講述跟這部電影無關的一個聖經故事。

 

浪子回頭 [路加福音15:11-32] 的故事裡主角是三個男人,小兒子,大兒子跟父親。

 

聖經的時間軸起始是從小兒子要求分家產那一刻。絕大多數的人(至少聽過、看過、讀過這麼多位牧師及基督徒朋友們講述的角度都是如此)都提到故事中的浪子有兩個,小兒子與大兒子。父親無疑是上帝的化身,充滿慈愛與寬容。面對小兒子無理的要求,他選擇給予;面對大兒子的憤怒,他選擇好言相勸。看似高高在上的身分,但他的姿態比故事的兩個兒子都要低。

 

這個故事的時間軸如果往前提到大兒子出生,如果這位父親就只是位父親,有著人性,或許一切都不同了。

 

當時的時代背景,繼承權在兒子身上。這位父親有財富,是有身分的人。面對大兒子,有「要求」是必然的。大兒子小時候被教導的觀念可能是:「你是未來的繼承人。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看看我擁有的財產,看看這個家有多少人,以及多少僕人和僱工。你得要有我的本事才能繼承,並且好好延續這些榮耀。」

 

國家地理在英國哈利王子結婚前的紀念特輯中,有一個片段是訪問一位過去在皇室工作的司機。司機提到兩位王子小時候與黛安娜王妃在車上的對話。黛妃要求哈利王子不要做不得體的舉動。哈利王子回說:「我可以做任何事情。威廉才是國王。」兩位王子從小就知道他們的命運是不同的。

 

如同威廉王子與哈利王子,大兒子從小也就知道他該做的,他必須做的。父親那句:「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聽起來盡是責任與要求。

 

小兒子不是第一順位要管理家產的人,日子愜意多了。年紀輕輕就吵著分家產急著享樂。看在父親與大兒子眼裡或許不舒服,但大兒子的爭氣讓父親寬心許多,也就由著小兒子,甚至在他要求分家產時,順著他的意,給了他應得的。

 

這個故事大家都熟悉小兒子是迷失的,他迷失在物質享受之中。何時回頭的?在餓得要死的時候。是世界讓他迷失的,也是世界提醒他該回家了。大兒子迷失在責任,必須要努力才能賺取父親的肯定。是這個家讓大兒子迷失的,也是這個家把他喚回來的,就是父親最後那句發自內心懺悔的:「你常與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父親不是浪子嗎?父親一直是浪子,迷失在努力工作與賺得榮耀之中,只是從來沒人發現,包括父親自己。父親何時回頭?在小兒子真的跨出家門,頭也不回的那一刻。接著,他開始思索關於失去,開始學著珍惜。他發現自己愛兒子的程度遠超過腦袋所知道的。「到了失去才知道要珍惜」,這是人性。因此當小兒子回家的時候,他說:「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在大兒子氣憤到不回家的時候,他能夠去勸說:「兒啊!你常與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小兒子的迷失是一維空間,簡單容易就能看出來;大兒子的迷失是二維空間,有點難度,不好理解;父親的迷失則是三維空間。他是隱藏版的浪子,像極了The third man電影裡的黑暗中移動人物,如果不是那位作家抽絲剝繭去探究朋友的死訊,The third man便會消失在謎團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消失在雲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